将土蜂蜜做成大产业 平利县又多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2021-11-19 14:17:28

安康多山,利县更是如此。这里南依巴山、北靠秦岭,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长期以来,利县保持着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众多山林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有着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年来,利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和林下魔芋等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走出了一条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将土蜂蜜做成大产业

10月26日,记者走入利县城关镇沙河村。这里,大多数农户家都养着几箱中蜂,姜华家也不例外。这天一早姜华便开始调整蜂箱的位置,将几个背阴处的蜂箱搬到向阳的地方。

“今年冬天估计比往年更冷,我要提前做好各项保温措施,保证蜜蜂都能安全越冬。”姜华告诉记者,每个蜂箱中产的蜂蜜他只取走了60%,剩下的留给蜜蜂做口粮。除了调整蜂箱的位置外,姜华还购买了一些保温材料,提高蜂箱的保温效果。

姜华的蜂箱零零散散地放在屋后的林地里。这里的蜂箱分为两种:方形的和圆柱形的。方形的蜂箱好管理,可以随时打开看蜂蜜的产量,取蜂蜜也比较方便;圆柱形的蜂箱一般一年只取一次蜂蜜,蜂蜜的水分含量较少,品质比较高。

站在林地间望去,远处群山苍莽。沙河村林地多地少,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多,因此该村一直有养殖中蜂的传统。但多年来村里中蜂产业不成规模,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

如何更好发挥中蜂养殖产业的带动作用?2019年,利县林业局包联了沙河村,给予沙河村产业奖补资金专门用来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同时聘请技术专家教给村民养蜂的专业知识,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大家的养蜂水

村民陈进明以前也在养蜂,但他不懂科学管理,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养蜂。“现在我会根据不同的温度来更好地管理蜂箱,同时在每年春季蜜蜂的繁殖期做好管理,提高养蜂水。”陈进明说。

在沙河村,姜华养蜂的规模也从原来的10多个蜂箱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个蜂箱。随着蜂蜜产量的不断提高,姜华还建起了农场,用“农场+农户”的方式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产的百花蜜最低卖到100元每斤。我现在还开了网店,通过网络台进行销售。目前我正在建设蜂蜜加工车间,将大家的蜂蜜收购过来加工之后卖上好价钱。”姜华说,为了更好地开拓销路,他还打造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提高沙河村蜂蜜的知名度。

“目前全县有5万多箱中蜂,大多分布在林地中。此外,我县还有2.2万亩林下魔芋,目前正在推进魔芋精加工生产线建设,促进林下魔芋产业提质增效。”利县林业局副局长卢大成说,将来还要组织中蜂养殖方面的专家下乡授课,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养蜂技术,同时要做大做强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中蜂养殖产业中来。

林下中药材带来发展新路径

利县药妇山林场海拔较高,多云多雾,山上生长着华山松、油松、栎树等树木,10月27日,林场负责人汪走在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上,他要去观察今年种下的两种中药材——青风藤与淫羊藿的生长情况。

“今年8月我们收到了利县林业局6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在林场栽种了200亩中药材。除了重点种植青风藤外,还试种了5亩淫羊藿。”汪告诉记者,采用“实施单位+合作社+在册脱贫户”的帮扶模式助力村民增收,目前已带动18户农户就增收。

利县林地面积达354.67万亩,森林覆盖率71.12%,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利县人工种植中药材73043亩,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达400多种,许多镇村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全县人工种植1亩以上的草本中药材达40种左右,总面积2.5万亩左右。

林地中不适合生长玉米等粮食作物,却适合中药材生长。未来药妇山林场内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还将扩大至800亩,进一步提高林地的利用率。

为了更好地种植中药材,利县不少村子还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集合村民们的力量发展中药材产业。利县丰利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种植的白芨生长期限为5年,按现行价格每公斤350元(干品)计算,5年后亩产500公斤(干品),收入达17.5万元,除去成本,每亩地每年收益可达3万元左右。

为促进中药材产业良发展,利县强化林区环境保护,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管理,确保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确保中药材质量不下降,药效不降低。

“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原产地和名优产品商标认证,充分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中医药企业来利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轮作,不断提高林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依托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卢大成说。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